今天給各位分享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的知識,其中也會對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365暖場活動網(http://www.afnyshop07.cn),現在開始吧!
本文目錄一覽:
- 1、以海陽大秧歌為例,談怎樣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求一篇小文章
- 2、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暖場表演呈現廣場舞、舞獅等元素,有哪些值得稱贊的細節(jié)?
- 3、08奧運會開 閉幕式的所有節(jié)目 按順序
- 4、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況
- 5、08奧運會開幕式運動員入場時的背景音樂?
以海陽大秧歌為例,談怎樣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求一篇小文章
海陽秧歌表演形式獨特,其內容十分豐富,表現打魚狩獵、農田耕作、大夫行醫(yī)、貨郎賣貨、錮漏鋸缸、藝人賣藝,還有扮演戲劇佳話、民間故事,粉墨濃妝,鑼鼓伴奏,列成長隊,踏拍歡舞,串街走巷。表演形勢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主要表現歡樂和激昂的情緒(大地開花、大走陣等);小場子是獨舞、雙人舞和多人舞(錮漏與王大娘,貨郎與翠花等)質樸優(yōu)美,耍逗有致,情趣盎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由于地理環(huán)境,風土人情的不同,俗有“南文、北武、東雅、西俗”之說,又有“大架”和“小架”秧歌兩源之分。大架秧歌,舞隊文雅富麗、豪放優(yōu)美,以鑼鼓伴奏。小架秧歌,舞隊樸素,粗獷,自由歡快,以鑼鼓管弦樂伴之(嗩吶、二胡、笛子等)。
編輯本段歷史起源
海陽 海陽大秧歌
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zhèn)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wèi))指揮鎮(zhèn) 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1425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行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chuàng)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這是有關海陽大秧歌最早的文字記載,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于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于漢,創(chuàng)于明,興于大嵩衛(wèi)城(今鳳城) 海陽秧歌的興盛時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衛(wèi)設海陽縣以后。海陽舊縣城鳳城,依山傍水,海運方便,是當時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勢必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發(fā)展。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鄉(xiāng)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說明秧歌當時已成為慶賀節(jié)日不可少的活動內容,而鳳城已是四鄉(xiāng)秧歌的活動中心。 海陽秧歌得以逐步發(fā)展、日趨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斷地吸收各種外來藝術的精華,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莊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編輯本段風格特色
特點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后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老百姓總結了它的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tǒng)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根據這些特點,海陽秧歌形成了形式、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精粹,也是百姓過大年時一道豐盛的"大菜"。海陽秧歌在膠東這片熱土上,紅紅火火,蓬勃發(fā)展起來。
組成
海陽秧歌的隊伍主要有"執(zhí)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左手抱傘,右手執(zhí)甩子,關于其身份,民間傳說不一,有說是一看場佬,反穿皮襖是為御寒,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是一過路大夫,手執(zhí)馬甩是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組成,武生扮相,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隨節(jié)奏相應地做動作。 小嫚作鄉(xiāng)間 海陽大秧歌
姑娘扮相,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后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 貨郎與翠花。表現鄉(xiāng)間小商人串鄉(xiāng)走村,村姑挑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jié)。 箍漏匠與王大娘。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旱魃所變,她私自下凡,變成村婦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變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選取二人相遇后戲逗打鬧、相互周旋的情節(jié),編排成一段雙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陣,又可以在演場時單獨表演。 丑婆與傻小子。丑婆是鄉(xiāng)間老婦扮相,傻小子則是頑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隊中不受局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jié)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一板三眼)。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進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二胡等樂器伴奏。
編輯本段基本動作
海陽大秧歌素以粗獷奔放、感情充沛、風趣幽默的表演風格著稱于世。 海陽秧歌在長期的發(fā)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即"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qū),以顏明玉、王發(fā)為優(yōu)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 海陽大秧歌
西北部地區(qū),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貫串始終。 而在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場子和小場子兩種,大場子是群舞,鑼鼓鏗鏘、萬馬奔騰,宛若大河滔滔。小場子多是雙人舞、多人舞,恰似小橋流水,一波三折,美不勝收。
編輯本段發(fā)展歷程
隨著社會發(fā)展,海陽秧歌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沒有變,人們素以看秧歌、演秧歌為生活中一大樂事。正月間,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墻頭、屋頂、樹上……處處擠滿人群,"沒有秧歌不叫年",已成為群眾的一句口頭禪。人們的喜愛為海陽秧歌的延續(xù)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海陽秧歌也因而經久不衰,得以繼承和發(fā)展。 幾十年來海陽大秧歌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重視和支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fā)展和提高,賦予了新的活力。早在1958年,文藝工作者對海陽秧歌進行了搜集和整理,在原來的基礎上推舊出新,把這一民間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并搬上文藝舞臺。于1959年拍成電影,從此海陽秧歌躍居為全省三大秧歌之一而著稱全國。海陽秧歌的著稱,不僅為這一藝術形式帶來復興的新階段,而且為舞蹈工作者打開了搜索民間舞蹈藝術寶庫的大門。中央、省、地市舞蹈工作者,在學習掌握海陽秧歌豐富的舞蹈語匯和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前 海陽大秧歌
后創(chuàng)作出一大批具有這一民間藝術特色的優(yōu)秀舞蹈。 總政歌舞團、解放軍藝術學院創(chuàng)作的獲獎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充分表現出了鮮明的海陽大秧歌的藝術特色。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系,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 近年來,海陽大秧歌在藝術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間老藝術人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地得到了繼承、發(fā)展、改革和繁榮,在一系列的大賽中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1994年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jié)",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同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12月份又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jié)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jié)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xù)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編輯本段取得成績
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課程。 1994年9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jié)",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 1994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并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jié)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 1995年10月,在'95金華中國優(yōu)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中,榮獲最高獎--優(yōu)秀表演獎。 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jié)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xù)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1997年海陽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 2006年5月20日,海陽大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8月,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前的暖場演出。 近年來海陽大秧歌還受邀參加煙臺毓璜頂廟會、青島啤酒節(jié)等大型活動,收到群眾的好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fā)展的見證,又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不僅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而且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tǒng)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是國家在21世紀初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的文化普查,是掌握全國及各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狀況和了解民情民心的重要手段。普查所得的資料和數據,作為全面分析國情的重要資料之一,是國家或地區(qū)主管機構制定文化政策乃至制定國策的重要依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地保護,對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的基礎。因此,根據國務院統(tǒng)一部署,對全國各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進行的普查,無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fā)展,還是對國情的調查,都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暖場表演呈現廣場舞、舞獅等元素,有哪些值得稱贊的細節(jié)?
北京中奧會開幕式的暖場表演呈現廣場舞舞獅等元素這些非常漂亮好看,而且也很有特色,完成度也特別的高,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
其實他們是經冬奧會開閉幕式導演團隊層層選拔,來自學生藝術團舞蹈團、自由舞者協(xié)會、健美操隊以及國標隊的20名各院系、各年級學生組成“人大舞獅團”,參與北京冬奧會開幕式表演訓練。
“人大舞獅團”自成立以來,克服嚴寒、冰雪、傷病等困難挑戰(zhàn),校內外累計訓練269小時,在國家體育場(鳥巢)向世界展現了人大學子和中國青年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并一直支持他們,希望他們有更加的好的表現。
08奧運會開 閉幕式的所有節(jié)目 按順序
奧運會開幕式節(jié)目表
第一部分
[開幕]奧運開幕式 胡錦濤與羅格等共同步入鳥巢
[儀式]2008名演員擊缶倒計時 共頌論語千古名句
[焰火]夢幻五環(huán) 29個腳印 2008張笑臉震撼全場
[升國旗]童聲唱響歌唱祖國 五星紅旗莊嚴升起
◆第二部分
[畫卷]中國畫卷打開驚艷全場 水墨書寫中華歷史
[文字]3000孔子弟子手執(zhí)竹簡 高聲吟誦《論語》
[戲曲]京劇木偶活靈活現 世界"第八大奇跡"亮相
[絲路]畫紙幻化無邊沙漠 敦煌舞者在沙漠上漫舞
[禮樂]五幅長卷畫現禮樂之邦盛世 頌吟春江潮水
[星光]郎朗攜手女童獻演開幕式 五彩畫卷展新姿
[自然]李白名句詩意表達 2008名演員展太極魅力
[夢想]夢幻般的地球冉冉升起 航天英雄傳遞夢想
[主題歌]劉歡 莎拉布萊曼高唱主題歌《我和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你》
◆第三部分
[入場]中國奧運代表團旗手為姚明 胡錦濤等致意
[致辭]中國奧委會主席劉淇 羅格用漢語說"感謝"
[百年夢圓]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第29屆奧運會開幕
[會旗]8人手舉會旗進場 楊揚熊倪等亮相 升會旗
[宣誓]張怡寧 黃力平入場宣誓 共同放飛和平鴿
[接力]許海峰 高敏 李小雙 占旭剛 張軍 陳中 孫晉芳
[點火炬]北京奧運開幕式 主火炬手李寧點燃主火炬
你可以到這里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具體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了解下和平鴿的由來和意義
開幕式放飛和平鴿那段很有想法
放飛和平鴿是奧運會開幕式必備的環(huán)節(jié)。
而這次,北京奧運會則是讓大家用手做和平鴿飛翔的樣子。
這很有想法和創(chuàng)新,優(yōu)點至少有二:
1 利用鳥巢中的數萬名觀眾,組成有史以來最多的和平鴿。
2 鳥巢中未見一只真正的和平鴿。和平鴿本來就是象征性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將象征意義融入觀眾的心中,讓觀眾體驗做和平鴿,就是深深體驗和平的意義。這樣做,實際上將和平的理念灌入每個人心中
第29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節(jié)目單(部分)
2008年08月24日 06:41新京報
●開場前,將有雜技和歌舞節(jié)目暖場,持續(xù)時間約40分鐘。陳佩斯將出場,福娃可能加入表演。
●閉幕式第一章節(jié)突出云南風格,除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了來自云南的編導和演員,道具、歌曲,服裝也融入云南元素。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將與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聯(lián)袂演繹閉幕式主題曲。
●成龍將領銜明星大合唱。
●北京向倫敦移交奧運會會旗,“倫敦8分鐘”上演。貝克漢姆將向觀眾踢出“倫敦邀請”、英國砍兜口歌舞團殘疾和健全演員表演歌舞、動物園部落歌舞團表演街舞和霹靂舞。
●奧運會閉幕式將首次出現“祥云”焰火,北京18區(qū)縣都有焰火表演。
你了解秧歌的哪些情況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把砀琛钡钠鹪?,漢族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于抗洪斗爭。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后,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fā)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中國廣泛流傳且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主要在傳統(tǒng)的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于廣場表演。這個舞蹈與農業(yè)勞動密切相關。由勞動的步法,作為舞蹈步法的基礎,在藝術上加工,并且使群眾的隊舞整齊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其后逐漸成為祝賀性、娛樂性的新年社火隊舞,表演內容多為漢族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秧歌舞在清代就已盛行,清朝學者吳錫麒在其《新年雜詠抄》一書中認為宋朝流行的漢族民間舞蹈《村田樂》是秧歌舞前身。[2]
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xié)。”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庇钟浶陆裰{:“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p>
秧歌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睋?,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象,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謝曉鐘《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jié)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后,“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藥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后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風格特色
編輯
表演形式
扭秧歌
現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隊為主要形態(tài),舞隊人數少則十數人,多時達上百人,既有集體舞,也有雙人舞、三人舞等多種表演形式,根據角色的需要手持相應的手絹、傘、棒、鼓、錢鞭等道具,在鑼鼓、嗩吶等吹打樂器的伴奏下盡情舞蹈。各地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渾,有的柔美俏麗,千姿百態(tài),美不勝收。[1]
構成
秧歌是載歌載舞的綜合藝術,是一種用鑼鼓等伴奏,將舞蹈,歌唱等融為一體的漢族民間藝術。漢族民間主要流傳著唱秧歌、扭秧歌、戲曲秧歌、戲劇秧歌四種型式。[3]
種類
東北秧歌
秧歌
東北地區(qū)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tǒng)稱為“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chuàng)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并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游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镲、嗩吶奏出曲調。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華北秧歌
關于華北秧歌,李炳衛(wèi)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并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藥、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彼^“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qū)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莊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tǒng)秧歌有區(qū)別?;孛裱砀璺植荚谥芸陧棾堑哪项D集。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fā)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zhàn)亂平息后,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杰(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莊秧歌”源于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淵源于高平市東南鄉(xiāng),流行于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jié)、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fā)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清同治六年官府明令禁唱。作家趙樹理十分喜愛秧歌劇,60年代曾編寫秧歌劇本《開渠》。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qū)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zhí)傘燈領隊”者,相當于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于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陜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huán),右手執(zhí)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tǒng)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jié)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并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陜西秧歌
傘頭秧歌
陜北地區(qū)把燈節(jié)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jié)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并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于領唱傳統(tǒng)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后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后一句。燈節(jié)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
陜西榆林保寧堡鄉(xiāng)和米脂縣郭辛莊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jié)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湖北秧歌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云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于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p>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征,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傳承現狀
編輯
現狀
昌黎地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分布在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它最早產生于元代,一直流傳至今。
昌黎地秧歌從形式到內容都有鮮明的個性。它形式上分為排街秧歌和場子秧歌兩種,內容上除“平秧歌”無固定情節(jié)外,大多是“秧歌出子”。昌黎地秧歌的行當分為“妞”、“丑”、“”、“公子”幾種,表演各具特色。昌黎地秧歌產生之初,各行當均由男性扮演。在角色、結構、服飾上受蒙古族文化影響,地秧歌中“丑”角所戴的“纓子帽”就是從蒙古族服飾發(fā)展而來的。昌黎地秧歌與當地的民間歌舞、小戲有密切聯(lián)系,表現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呈現出角色化、行當化的藝術特征,能深刻地表現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豐富細膩地表達動作意圖,這在民間舞蹈中顯得十分突出。昌黎地秧歌中著名的秧歌小戲有《撲蝴蝶》、《鋸缸》、《王二小趕腳》、《傻柱子接媳婦》、《跑驢》等。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強調身體各部位的相互配合,肩、胯、膝、腕扭動靈活,表現詼諧有趣。以著名民間藝人周國寶為代表的周派、張謙為代表的張派、盧鳳春為代表的盧派等幾種地秧歌的風格流派各具魅力,家喻戶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昌黎地秧歌節(jié)目《跑驢》參加了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獲得銀獎。1996年,昌黎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鼓子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商河縣
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東魯北平原的商河地區(qū),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鼓子秧歌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據當地著名老藝人說,北宋年間,商河一帶連年受災,包公從河南到此放糧,賑濟災民,并由他的屬下把鼓子秧歌傳授給當地百姓。后來每逢新春佳節(jié)人們就跑起秧歌,以示對包公的感激之情,流傳至今,相沿成俗。
鼓子秧歌在商河民間上至老者下至少兒都愛學會跳。全縣21個鄉(xiāng)鎮(zhèn),八百多個村都能組織秧歌隊。秧歌隊伍中有傘頭、鼓子、棒槌、臘花、丑角五種角色,表演風格迥異,韻味獨特?,F存鼓子秧歌主要分為“行程”和“跑場”兩部分,“行程”是舞隊在行進或進入場地前的舞蹈;“跑場”是表演的主體,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場”和“武場”。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場子隊形極為豐富,有“牛鼻鉗”、“勾心梅”、“一街二門”、“六六大順”、“里四外八”、“八條街”、“四門斗”等百余種?!皞泐^”動作圓潤,“鼓子”動作粗獷豪放,“棒槌”動作輕巧敏捷,“臘花”動作潑辣大方,而顛顫、劃圓、蹲撲、跳竄等動作為各角色所共有。
膠州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膠州市
膠州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又稱“地秧歌”、“耍秧歌”、“蹺秧歌”、“扭斷腰”、“三道彎”等,流行于山東省膠州市東小屯村一帶。膠州秧歌起源于清咸豐年間,據清代宋觀煒所作《秧歌詞》的描述推測,的膠州秧歌舞蹈動作、行當名稱、服裝道具等與現在基本相同。
膠州秧歌有膏藥客、翠花、扇女、小、棒槌、鼓子等角色,基本動作主要有“翠花扭三步”、“撇扇”、“小扭”、“棒花”、“丑鼓八態(tài)”等,表演程序有“開場白”、“跑場”、“小戲”三部分,跑場隊形有“十字梅”、“四門斗”、“兩扇門”、“正反挖心”、“大擺隊”、“繩子頭”等,還有《送閨女》、《三賢》、《小姑賢》、《雙推磨》等小戲。膠州秧歌中,女性舞蹈動作抬重踩輕腰身飄,行走如同風擺柳,富有韌性和曲線美,“扭斷腰”、“三道彎”為其代表動作;“棒槌”的動作輕脆灑脫;“鼓子”的動作有“丑鼓八態(tài)”,韻味奇特。其音樂由打擊樂、嗩吶牌子、民間小調三大部分組成。小戲秧歌原有72個劇目,現存135個。膠州全市現有秧歌隊一百多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有關人員曾先后七次對膠州秧歌進行挖掘整理,現已將其編列為漢民族舞蹈的教材之一。1996年,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的稱號。
海陽大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山東省海陽市
海陽大秧歌是山東三大秧歌之一,系民間社火中的舞蹈部分,流行于山東半島南翼、黃海之濱的海陽市一帶。
海陽大秧歌是一種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形式,它遍布海陽的十余處鄉(xiāng)鎮(zhèn),并輻射至周邊地區(qū)。據海陽趙家莊《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wèi))指揮、鎮(zhèn)撫,誥封武略將軍。洪熙元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衍祥’金額,懸匾谷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chuàng)練之秧歌,舞唱于庭,其樂融融。”據此可知,海陽秧歌實創(chuàng)于明代。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zhí)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后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其中包括指揮者——藥大夫,集體表演者——花鼓、小、霸王鞭,雙人表演者——貨郎與翠花、箍漏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老頭與老婆、相公與媳婦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劇人物或戲曲雜扮者。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陜北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陜西省綏德縣
陜北秧歌是流傳于陜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傳統(tǒng)舞蹈,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它主要分布在陜西榆林、延安、綏德、米脂等地,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綏德可謂陜北秧歌的中心,那里的農村至今仍保留傳統(tǒng)的秧歌表演程式、禮俗和風格特色,其中既有古代鄉(xiāng)人驅儺的“神會秧歌”、“二十八宿老秧歌”,也有1942年之后才興起的新秧歌。秧歌表演者常有數十人,有的多達近百人,在傘頭的率領下,踏著鏗鏘的鑼鼓,和著嘹亮的嗩吶,作出扭、擺、走、跳、轉的動作盡情歡舞。沉浸在歡樂愉快的喜慶氣氛中的陜北高原秧歌表演十分紅火。秧歌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成浩浩蕩蕩的秧歌隊。傳統(tǒng)的老秧歌、神會秧歌中保存著“起場”、“謁廟”、“敬神”等祭祀禮俗,表演中還有拜門(又稱沿門子)、搭彩門、踩大場、轉九曲等活動。一個秧歌隊從數十人到上百人不等,表演中有“原地扭”、“走十字步”、“三步一跳”、“斜身步”、“抖肩步”等,陜北秧歌分為“大場”和“小場”兩種,大場隊形變化豐富,有“龍擺尾”、“卷白菜”、“十字梅花”、“二龍吐水”、“十二蓮燈”等數百種排列法;小場表演包括“水船”、“跑驢”、“高蹺”、“霸王鞭”等。也可根據動作風格和內容劃分為“文場子”、“武場子”、“踢場子”、“丑場子”等;其中“踢場子”為表現男女愛情生活的雙人舞,有較高難度的舞蹈動作,需展示“軟腰”、“二起腳”、“三腳不落地”、“龍爪穿云”、“金雞獨立”、“金鉤倒掛”等高難技巧。陜北秧歌在1942年的延安新秧歌運動中成為主角,被賦予了新的精神風貌和時代內容,并隨著革命形勢的發(fā)展而傳遍全國。
撫順地秧歌
申報地區(qū)或單位:遼寧省撫順市
撫順地秧歌,有時也被稱為“韃子秧歌”,是一種形成年代久遠,民族性、民間性及地域特色都極為濃厚的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傳在今遼寧省撫順滿族發(fā)祥地一帶。撫順地秧歌形成于清初,一直流傳至今。它與滿族先世的民間舞蹈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據史書記載,唐代已有名為“踏錘”的舞蹈,明代有被稱為“莽式”的歌舞,它們對撫順地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撫順地秧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旗裝打扮的“韃子官”和僅穿皮襖、斜挎串鈴及各種生活和狩獵器具的“克里吐”(俗稱“外韃子”)。其表演動作多源自躍馬、射箭、戰(zhàn)斗之類滿族原始狀態(tài)的生產生活,也有的系模仿鷹、虎、熊等動作,其中多有傳統(tǒng)舞蹈的元素。秧歌動作中的蹲、跺、盤、擺、顫等姿態(tài)豐富、剛勁豪放,具有鮮明的漁獵生活和八旗戰(zhàn)斗生活的特色。其伴奏音樂借用了滿族薩滿跳神的打擊樂形式,有“老三點”、“七棒”、“快鼓點”等演奏方式,與漢族秧歌有較大區(qū)別。撫順地秧歌自清代以來一直在撫順地區(qū)流傳,深得群眾喜愛。據1986年調查,當時尚有50個秧歌隊在活動,然而目前淵源和傳承人譜系較為清楚的只有4個秧歌隊。[1]
榮譽
秧歌 (4張)
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課程。
1994年9月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jié)”,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樸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
1994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并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jié)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
1995年10月,在'95金華中國優(yōu)秀民間廣場舞蹈展演中,榮獲最高獎——優(yōu)秀表演獎。
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jié)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1996、1997年連續(xù)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拍攝演出。
1997年海陽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2008年8月,受邀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之前的暖場演出。
傳承意義
編輯
傳承價值
秧歌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娛性的,自娛娛人,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各地均出現過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間秧歌藝人,很多民間藝人對新中國舞蹈事業(yè)的建設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在農村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環(huán)境隨之發(fā)生變化的今天,能夠掌握傳統(tǒng)秧歌技藝和純正舞蹈風格的民間藝人已寥若晨星,保護和傳承工作亟待進行。
昌黎地秧歌是一種體現農民生活情趣、舞蹈風格鮮明獨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農業(yè)社會、農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農民樂觀詼諧的精神風貌。但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藝人高齡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傳承面臨著嚴峻形勢,亟待搶救和保護。
鼓子秧歌舞者眾多,組織嚴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氣勢磅礴,蘊藏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富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國成立后,鼓子秧歌多次參加全國民間藝術大賽,屢獲大獎。1996年,商河縣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稱號。鼓子秧歌的繼承與發(fā)展,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研究價值。
膠州秧歌萌生于鄉(xiāng)土,活躍于民間,在發(fā)展中自行流變,是群眾自發(fā)參與、自由宣泄、自娛自樂的廣場民間藝術,展現了膠東農村女性特有的健美體態(tài)和情性魅力,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研究價值。
海陽大秧歌是海陽人民集體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體現,在現實中,海陽秧歌鮮明地展現了海陽農村百姓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對于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海陽大秧歌現已被編列為漢民族舞蹈教材之一。1996年,海陽市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
陜北秧歌表現了陜北群眾質樸、憨厚、樂觀的性格,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
撫順地秧歌在民間流傳久遠。由于環(huán)境變化、老藝人數量減少等原因,經常性的撫順地秧歌活動已難于開展,表演的走陣、動作也有逐漸被簡化的趨勢,正瀕臨消亡,需要大力扶持。[1]
社會影響
每逢重大節(jié)日,例如新年等,城鄉(xiāng)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秧歌是中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漢族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有紅藍黃綠。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fā)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不采納你是豬
08奧運會開幕式運動員入場時的背景音樂?
01 令人驚奇的恩賜 02 提洛爾的綠色山脈 03 再見吧,希臘 04 蘇格蘭勇士 05 高地舞蹈音樂 06 高地舞蹈音樂 07 高地舞蹈音樂 08 高地舞蹈音樂 09 蘇格蘭鄉(xiāng)村舞蹈音樂 10 蘇格蘭鄉(xiāng)村舞蹈音樂 11 蘇格蘭鄉(xiāng)村舞蹈音樂 12 蘇格蘭鄉(xiāng)村舞蹈音京奧運會開,閉幕式的背景音樂 開幕式:幾乎沒有什么歌曲出現,除了《我和你》。開幕式運動員入場時的背景音樂,全部來自民間,由五大洲的五支樂隊擔綱演奏。因為不到半分鐘就要換一個國家,因此不可能為每個國家創(chuàng)作音樂。中國代表團入場時的背景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金蛇狂舞》 閉幕式:閉幕式是一個音樂大聯(lián)歡,不知道你說的是那首,《永遠的朋友》還是《難說再見》,前者是素有“體育歌王”之稱的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莫洛德爾專門為北京奧運會創(chuàng)作的歌曲,他還邀請了中國古典鋼琴家孔祥東與他合作。后者是由成龍、劉歡、劉德華、周華健聯(lián)袂獻唱。 參考資料:
關于2008北京奧運開幕式前民族歌舞暖場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舞蹈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